2025夏令營盛大招生中 安親課輔班盛大招生中

常見問題FAQ

轉貼自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0989

108課綱已經上路,許多在教育第一線的校長、老師將108課綱定位為108教改。到底108課綱是什麼?又可以提早替孩子準備些什麼呢?

十二年國教「108課綱」已經正式上路,究竟新課綱對於國、高中的教育內容和學生們有甚麼影響?《親子天下》整理了以下幾個重點,帶領讀者快速掌握了解108課綱精神。

為什麼要有108課綱?

為什麼要有108課綱?
全名:12 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目的是整合12 年國教從國小到高中課程,解決過去國中小9 年一貫與高中課綱分開的銜接落差。
時程:在108 學年度實施
影響: 高中學科的必修時數下降,選修課學分占了1/3。且各高中須以發展特色,增加4 到8 學分「校訂必修」。
爭議: 教育部在過渡期試圖「微調」舊課綱銜接。但微調的課綱因社會領域對台灣史上看法不一,及微調程序的瑕疵,造成「反黑箱課綱」運動。也讓社會大眾誤以為108 課綱就是反黑箱的要反對的課綱。

 

108課綱必懂3個關鍵字
1. 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新課綱課程發展主軸。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能與態度。著重培養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真實運用知識的學習表現。教師可以運用校內外資源,進行觀察、探究、實作等教學活動。運用測驗、觀察、問答及面談、檔案等多元評量的方式,重視學生在知識、能力、態度上,與實際生活的連結。

2. 校訂必修:108課綱要求每一所高中必須依據學校願景和特色,發展校訂必修課程4 到8 學分。每個學校不同課程。校訂必修是跨領域的課程,是每位高中生的必修,以專題、實作、探索體驗為主。譬如,若是對科學領域有興趣的學生,可以挑選有科學領域校訂必修課程的學校。對外語有興趣的學生,也可以注意是否有以外語相關為校訂必修課程的高中。

3. 學習歷程檔案:108 課綱減少必修、增加選修,為了鼓勵學生選修自己有興趣課程,也彌補過去過度重視學生表現的「結果」。教育部宣布,將從2016年8月起逐步建立高中生「學習歷程檔案」。將記錄下學生包括社團、選修課的學習狀況。同時也推動「考招連動」,未來大學招生希望把學習歷程檔案作為升學參考。

 

國中小家長必知108課綱的5個轉變

1. 升大學的方式將可能改變。
2. 選高中的標準改變。除了傳統排名,更要看學校有什麼課程?校訂必修有什麼特色?是否符合孩子的興趣性向?
3. 生涯探索必須從小開始。學生學習探索興趣和認識自己,才能做最好的選擇。
4. 不要過度安排學生學習,要留白培養自學能力。
5. 家長不能再用自己的升學經驗看待孩子未來。得要有意識的認識最新的教育趨勢和學習模式。

轉貼自親子天下 :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8799

108課綱去年9月正式上路,小一國一和高一新生都會領到新課本,用新課綱上課,未來也是依據新課綱考試。素養,是108課綱的基因,但是素養導向的考試與教學是什麼意思?新課綱將會如何影響你孩子在高中國中和國小的學習?

1、108課綱和誰有關?

108學年入學的小一、國七、高一新生都是新課綱第一屆學生。其他年級學生逐年適用。
 

2、會怎麼影響中小學學習?

目前高中一年級以下學生,未來升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都將改為素養導向的評量。
 

3、為什麼要改課綱呢?

因為知識更新速度變快,課綱必須跟上知識更新速度。
 

4、素養是什麼?

「素養」是108課綱的DNA(基因),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和面對未來挑戰,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態度。
 

5、108課綱對國小的影響

母語課新增7種新住民語。「電腦課」不見了,改為融入各科。
 

6、108課綱對國中的影響

增加科技領域、彈性課程強調跨域整合、數學課可以使用計算機。
 

7、108課綱對高中的影響

每一所高中將會長得不一樣,每所高中都要有自己的校訂特色課程。高中必修課大幅下降,選修課達1/3。
 

8、108課綱對高中的影響

學習歷程檔案與各科系自定甄試,在申請大學時占比將提高到50%以上。

轉貼自親子天下 :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7271

家有寶貝即將升上小一,家長既欣喜又忐忑,有超過八成的父母對孩子的小一生活適應問題感到擔憂、九成四的家長認為入學前先做好幼小銜接有必要,而其中大家最擔心的莫過於學習模式與幼兒園大不同。

幼兒園畢業在即,孩子們準備迎接學習新階段!看著昨天還一把鼻涕、一把淚的他們,如今歡歡喜喜準備拍畢業照,許多家長在為孩子感覺驕傲欣喜之餘,內心卻有許多小劇場在上演:上了小學後學習模式和幼兒園不同、課業與學習任務加重了、到新學校要重新適應、不知道孩子的心理和情緒能不能準備好?

根據近期《親子天下》與國際教育品牌KUMON攜手在網路上針對全台父母網友所做的「小一新鮮人父母大調查」中發現,有88%的家長擔心孩子上小學後的適應問題,還有高達94%的人認為小一入學前應事先做好幼小銜接的準備。

 

幼小銜接需提早,但近半家長還未準備好

盤點家長對孩子小一生活的各種擔憂,調查中有62%家長對於小學的學習模式與幼兒園不同最感到憂心,而有七成家長一致認為孩子最不適應的就是課業變重、考試變多。為了幫助孩子們提早幼小銜接、適應環境,除了有五成的家長已經開始帶孩子逐步認識未來校園,還有超過一半的孩子已經會使用蹲式馬桶、建立上下課的時間感,並且有78%的家長開始針對小學和幼兒園的不同,為孩子做心理建設。

 

有系統引導、個別式學習,陪小一生快樂學習

這份調查也邀請家長們在評估家庭現況與校園環境後分享他們對於小一銜接的看法,發現大家在選擇課後班為孩子做好學前準備時,最關注的莫過於教學模式與內容;也最期待透過課後班來協助孩子養成自律寫功課的習慣、以及了解孩子的程度後幫助他們趕上學習進度。

為此,長期陪伴無數孩子與家長、從學齡前階段就幫助孩子打穩學習基礎的國際教育品牌KUMON也建議家有幼兒的家長們,把握4-6歲幼兒發展的黃金學習期,除了及早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之外,可以藉由生活化的教材設計與教學引導,讓孩子從運筆、數序、認讀簡單語詞開始,在輕鬆的氛圍中拓展豐富詞彙量、增進閱讀理解力、建立數序概念,打穩升小一前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此外,針對家長焦慮的專注力問題,KUMON則建議可以透過定時定量的方式,例如每天固定30分鐘的學習,孩子不用費太多力氣就能輕鬆做到。在定時定量的學習過程中,孩子能培養起短時間內集中精神的專注力,同時學習習慣和態度也養成了。當習慣成自然後,孩子就能達到更有效率的學習,並擁有足夠的能力和自信,可以輕鬆銜接升上小學後的生活,積極進取、樂在學習,逐步建構出擁抱未來的真實力。

轉貼自親子天下 :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7244

父母常忍不住描述與讚美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比他們更早一步訴說他們的感受,不自覺的打斷孩子活在當下的專注享受。其實,有時跟孩子靜靜相處半小時也很好,其中還暗藏帶給雙方的禮物。

「你喜歡這個嗎?那個好吃嗎?要不要玩一下這個?哇,你好棒!喔,你畫了一匹馬耶!你看起來很難過喲,因為現在不能吃冰淇淋嗎?……」父母對孩子總有不斷的叮嚀、問不完的好奇與關心。
跟孩子對話,描述他們所做的事情,的確有助增進他們認識世界與自己的情感,也能提升字彙與語言能力。

不過,擔任父母教練與教養顧問的心理學博士舒邁樂(Anita Schmalor)在《今日心理學》為文指出,如果過度干預孩子體驗生活,也會有反效果。有時候,能跟孩子靜靜相處、享受當下的時光,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

因為這些叮嚀、好奇與關心,不但孩子會覺得煩與累,還會把他們從那件事的感官與情感體驗抽離出來,思考要回答的問題;從專注進行或好好享受當下在做的事,轉而評估自己在快樂時的感受是如何。

例如,從用感官認識與品嚐食物,變成要判斷自己對食物的偏好;或是從享受遊樂場的氣氛與自己的自然行為反應,變成要考慮自己的行為與社會期望。即使有時只是沒有特定目的塗鴉畫畫,只是要體驗這件事,也會變得要評估自己畫了什麼、表現得好不好。

矛盾的是,大人常要透過冥想、正念等練習,與自己的身體重新連結,脫去雜念隨想。但上述對孩子的言行所做的,正好相反。
 

對孩子過度好奇與關心 可能破壞親子關係

更常見、具殺傷力的是,很多父母會不斷指導孩子的下一步,甚至批評他們。這不但對父母是很大的身心負擔,還會讓孩子好像跟自己身體的真正感受脫節、無法聚焦與掌控自己的身體。對整個家庭而言,也會破壞親子關係,拉開彼此的距離。

舒邁樂指出,她可以體會父母想跟孩子說這些話的原因。但許多歷史經驗和文化告訴我們,孩子學習很多事情的方法,並不是從父母的口頭指導,而是在親子共處時,一起邊做邊學。家事、處理很多生活上的自理與問題、與人互動的禮貌,都是從模仿跟練習,變成自然的言行舉止,體驗快樂與挫折後,知道如何應對,而不是一直由父母下指令、形容孩子的感受或問問題。而且這樣的孩子會更友善、快樂、自信、有能力。

舒邁樂鼓勵父母嘗試,從跟孩子靜靜相處半小時開始。讓孩子專注在當下所做的事情,忍住評論、指揮、提問、讚美、或任何描述與指導孩子的行為。當孩子笑的時候,跟著笑就好。孩子顯得沮喪時,只要陪伴在他們身邊,讓他們自己感受,不要猜測或代他們解釋。

像這樣,父母將能跟孩子建立不同的連結方式,也減少了雙方的疲憊感,還可以趁機教他們體驗與珍惜當下。這就是給孩子、也是給親子雙方的禮物。

【課程理念】

轉貼自https://cirn.moe.edu.tw/Guildline/index.aspx?sid=1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 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課程目標】

一、啟發生命潛能

啟迪學習的動機,培養好奇心、探索力、思考力、判斷力與行動力,願意以積極的態度、持續的動力進行探索與學習;從而體驗學習的喜悅,增益自我價值感。進而激發更多生命的潛能,達到健康且均衡的全人開展。

二、陶養生活知能

培養基本知能,在生活中能融會各領域所學,統整運用、手腦並用地解決問題;並能適切溝通與表達,重視人際包容、團隊合作、社會互動,以適應社會生活。進而勇於創新,展現科技應用與生活美學的涵養。

三、促進生涯發展

導引適性發展、盡展所長,且學會如何學習,陶冶終身學習的意願與能力,激發持續學習、創新進取的活力,奠定學術研究或專業技術的基礎;並建立「尊嚴勞動」的觀念,淬鍊出面對生涯挑戰與國際競合的勇氣與知能,以適應社會變遷與世界潮流,且願意嘗試引導變遷潮流。

四、涵育公民責任

厚植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權理念、道德勇氣、社區/部落意識、國家認同與國際理解,並學會自我負責。進而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追求社會正義;並深化地球公民愛護自然、珍愛生命、惜取資源的關懷心與行動力,積極致力於生態永續、文化發展等生生不息的共好理想。

以上課程目標應結合核心素養加以發展,並考量各學習階段特性予以達成,期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發」、「互動」與「共好」的課程理念,以臻全人教育之理想。